首页

女王sm 在线

时间:2025-05-29 16:18:42 作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保险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几何? 浏览量:70622

  澎湃新闻记者 胡志挺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且强度不断增加,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气候保险正从传统财产险的补充角色演变为独立增长极。其通过创新风险转移机制和嵌入低碳转型逻辑等,既为财产险市场开辟新增长空间,也推动行业服务模式重构。”近日,太保产险副总经理李超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期间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谈到,气候保险专注于极端天气事件(台风、洪涝等)的专项保障,填补了传统财产险在气候风险精细化管理中的空白。

  简单来说,气候保险是一种基于气候条件变化而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形式。以天气指数保险为例,这类保险把一个或多个气象条件,如气温、降水、风速等对农作物或其他承保对象造成的损害程度进行指数化处理,每个指数都对应着相应的产量和损益情况,保险条款以这些指数为基础。

  慕尼黑再保险于今年1月发布的2024年自然灾害损失记录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造成的总体损失约为3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4%,其中保险损失约为14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且2024年的总体损失与保险损失经通胀调整后远高于过去10年及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就保险损失而言,93%的总体损失与97%的保险损失与天气灾害相关。

  虽然天气灾害给保险业带来了不小的损失,但这也恰恰说明保险业在助力气候风险应对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据李超介绍,2024年,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11.1亿元,且以气象灾害为主,推动了农业、新能源、基建等行业对气候风险管理的刚性需求。政策层面,我国通过绿色金融、巨灾保险试点等政策支持行业发展,农业保险的中央财政补贴高达547亿元,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发展气候保险”。

  李超向澎湃新闻表示,与传统财产险相比,传统财产险侧重静态资产风险,气候保险则更关注动态气候风险。同时气候保险将推动使用卫星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巨灾模型等技术,推动行业整体风险管理能力提升。

  谈及当前气候保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李超指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数据与技术瓶颈‌,气象观测覆盖率和跨部门数据共享不足,导致风险评估精度低,动态建模能力弱;二是‌产品供需失衡‌,传统气候保险服务效率低、赔付慢,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定制化产品供给不足,参保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三是‌风险分散机制不够完善‌,再保险市场发育不足,财政依赖度过高,巨灾风险证券化等金融工具应用滞后。此外,政策执行存在补贴机制粗放、强制参保立法推进缓慢等问题,制约行业从政策驱动向市场化转型。

  不过,在他看来,气候保险未来发展也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卫星遥感、物联网和AI建模等科技实现风险监测的精细化,支持更精准的产品定价和风险预警;二是‌产品结构升级,碳汇保险、绿色项目中断保险、新能源发电量损失保险等创新产品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气候指数型保险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三是‌风险分散机制创新‌‌,巨灾债券、气候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将加速普及,支撑气候保险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国际热评:78年过去,日本仍需反躬自省消除遗毒

家门口吃上旅游饭,高泉伟算起村里的收入账:“全村目前开办有70多家民宿,2023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

日本凌晨突发地震!东电:暂停核污染水排海

回望2023年,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人向浩瀚太空的探索步伐更进一步;C919大型客机商业载客首飞,国产大飞机商业运营正式“起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光荣梦想精彩纷呈……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实干报国;是众多优秀科研技术人员顽强攻关、锐意突破;是赛事组织者与志愿者辛勤付出、周到服务。这一切更是团结实干的现实写照,是亿万中国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鲜活缩影。

“人民教师无上光荣。”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嘱托与期望

这些线路将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完善北京轨道交通线网,同时加强轨道交通对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京冀两地的衔接、覆盖,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提高整体线网运行效率。(记者 徐婧 制作 费璠)

外媒:巴勒斯坦总统称已决定同巴整个领导层前往加沙

网络上相关讨论争执不下,从男女二号到特邀出演,再到仅出演两集的配角……配角们戏份越来越少,但掀起“碾压”主角的浪花却着实不小。

中办: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提名评选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绿色化工园区的监管水平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该园区于2022年6月启动了智慧管理中心建设,实时采集企业关键部位的安全、环保在线数据和视频监控等信息,结合智能AI识别、红外热成像、火焰探测等技术,初步构建起了基于“园区一张图”的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安全、环保风险动态监测预警体系。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